列印 | 關閉視窗
 
本尼·瀾達法庭自辯 聲稱將為以色列贏回印刷業領頭位置
發佈日期:14/07/2025
消息來源:全球印刷與包裝工業
在上週四以色列中央地方法院的一場關鍵聽證會上,儘管公司背負著17億新謝克爾的巨額債務,但瀾達數碼印刷公司(Landa Digital Printing,LDP)的創始人本尼·瀾達卻展現出了非凡的鎮定與強大的信念。他親自出庭,面對法官和債權人,發表了一場充滿激情的自辯,試圖為他深陷泥潭的科技帝國重新擘畫光明的未來。
 
瀾達的核心辯詞,是一部關於技術革命、市場遠見和國家榮譽的宏大敘事。
 
他首先講述了自己重返印刷業的初衷:「當年賣掉我親手創立的Indigo之後,我本以為會徹底離開這個行業,去探索別的領域。」他追憶道,「但我們隨後發現了奈米顏料墨水這一顛覆性的突破,這項技術太重要了,我別無選擇,必須重返這個行業,將它變為現實。」
 
接著,他清晰地剖析了公司的獨特定位與市場潛力:「惠普收購的Indigo,其數碼印刷機主要處理書籍這樣的小批量印刷。而瀾達的目標完全不同,我們專注於潛力巨大且尚未被開發的大幅面印刷市場。」他用一個驚人的數據來強調這一機遇的廣闊:「時至今日,全球印刷市場中,只有區區4%是數碼化的。這意味著有96%的傳統市場等待著被顛覆。而我們,正處在這場革命的開端。」

為了讓法庭理解其技術的份量,瀾達將抽象的創新具象化:「每一台瀾達印刷機,都凝聚了世界頂尖專家們發明的、重達35噸的尖端科技。在這個領域,我們是孤獨的領跑者,放眼全球,沒有任何直接的競爭對手。」

最後,他將公司的命運上升到了國家榮譽的高度,發表了極具感染力的結束陳詞:「自從約翰內斯·古騰堡在德國發明印刷術以來,這個行業數百年來的支配者一直是德國人。而瀾達,有望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印刷公司。我們正在做的,就是要把全球印刷業的皇冠,從德國帶回到以色列!我們將為以色列的GDP做出舉足輕重的貢獻!」

然而,這位創始人充滿激情的願景,正面臨著一個冰冷的現實。正是由於對這項「35噸重的尖端科技」的巨額投入——包括技術研發、生產線建設和全球銷售網絡構建——LDP才累計了高達17億新謝克爾的債務。

其中,絕大部分債務(14.3億)的債權人,恰恰是公司最重要的股東們。這些國際頂級投資者,包括德國女首富蘇珊娜·克拉滕(透過阿爾塔納集團和SKion公司)和瑞典勞辛家族的溫德投資公司,他們累計投入了9.71億美元的股權資本和3.53億美元的可轉換貸款。瀾達本人也是最大的股東(持股36.7%)和初始投資者(投入2.2億美元)。其餘債務則拖欠供應商、員工和銀行。

瀾達數碼印刷事件再度深刻揭示了一個在科技創新領域中經典的矛盾困境:一家擁有革命性技術和遠大願景的公司,與其嚴峻的財務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幸運的是,瀾達的雄辯與公司的技術潛力說服了監管機構。法院最終採納了破產與金融重整程序專員的建議,裁定中止針對公司的所有法律訴訟,給予其寶貴的喘息之機。

法院並未選擇直接清算或替換管理層,而是依據《破產法》第四修正案,任命了兩位經驗豐富的破產管理人,在監督之下,讓瀾達及其現有團隊繼續營運公司,並負責制定債務重組方案。這一裁決本身,可以被視為對瀾達願景的一種審慎的認可,即相信由創始人主導的重組,最有可能保全甚至提升公司的核心價值。

目前,瀾達數碼印刷的目標是在中止訴訟的保護期內,與數家已表達意向的潛在買家達成最終協議,透過引入新的策略投資來解決債務問題,並為這場「印刷革命」注入新的動力。

本尼·瀾達在法庭上的自辯,是其個人領導魅力的極致體現,也是科技創業家面對危機時典型的「願景驅動型」防禦策略。他巧妙地將辯護的焦點從「我們為何負債」轉移到了「我們未來價值幾何」。透過將公司的困境描繪成一場偉大革命成功前的必然陣痛,並將商業目標與國家榮譽綁定,他成功地為公司爭取到了最寶貴的資源——時間。

這場法庭陳詞不僅是對法官的說明,更 是對市場信心的強力重塑。它提醒所有利益相關者,瀾達數碼印刷的核心資產並非廠房和設備,而是其顛覆性的技術潛力以及創始人那不曾動搖的、宏大而清晰的未來藍圖。最終,法院的裁決表明,在冰冷的財務數據和熾熱的創新願景之間,法律選擇給後者一個繼續燃燒的機會。

 
 
  關閉視窗
網站地圖 | 隱私保護條款 | 免責聲明 | 輔助功能
©2006 The Hong Kong Printers Association 保留所有權利。
使用本網站即代表您同意使用條款。